王艳阳,男,来自辽宁省
现就职于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医院内科。
2016年毕业于辽宁中医院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多次参加华医世界年度盛典学习,曾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肾病科、男科进修学习,广安门中医院老年科进修学习.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男科,皮肤科疾病,对于失眠,头痛,郁病,眩晕,胃肠病,慢性肾病,男科不育症,痤疮,寻麻疹等疾病治疗。
郁证医案王某,男,67岁。2023年4月2日初诊。
主诉:胸闷,心烦1年余,
现病史:患者约1年前出现胸闷,心烦,急躁易怒,多虑,自觉失眠,休息不好,口苦,口干,纳可。
刻证:身烘热阵汗出,口干加重,大便不成形,舌质略红,苔白,有裂纹,脉沉迟。
既往:心脏支架植入术后1年,无吸烟酗酒史;
诊断:郁证
证型:肝郁气滞
治疗方案:解郁汤加减
中药处方:柴胡15g、白芍15g、当归15g 、川楝子15g、郁金20g、香附25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心情症状略缓解,但仍有口干,口苦,潮热汗出,考虑肝郁气滞日久,肝郁血瘀所致。
治疗方案:血府逐瘀汤加减。
中药处方:生地黄 12g、当归 6g、赤芍 9g、川芎 6g、北柴胡9g、桔梗6g、牛膝9g、桃仁 5g、炒苍术10g、茯苓 15g、丹参10g、枳壳9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药后周身舒畅,气机调畅,心情愉快,口干,口苦症状明显改善,潮热好转,饮食二便正常,夜寐良好。
临证思路辨证依据:故历代医家对于郁证的治疗不离疏肝解郁,解郁就要治肝,处方也多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但马老认为肝脏体阴而用阳,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所以通过考究众多古籍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他在柴胡疏肝散的基础上通过改进自制“解郁汤”用于临床治疗各种郁证的基础方并取得良好疗效,方中弃用陈皮、川芎、枳壳者三味辛温燥烈伤阴之品,独留柴胡条达肝气、疏解郁结,配以白芍养肝敛阴,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又新加入苦寒的川楝子、郁金,具有清肝热,行气止痛的功效,
《黄帝内经》有“肝主血”之说,故加当归,补血以活血止痛。马老自制“解郁汤”组方精练科学,收敛补益平衡。
但是首诊治疗后效果不是很好,反思不是方子的好坏,应该是自己辨证不够准确,肝主气机疏泄,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进而就会导致血瘀。正因为有瘀血,所以昼轻夜甚,这就是当时的分析。开的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这个方是两个方组成的,第一个方是四逆散。四逆散是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张仲景本来用四逆散是治厥证的,我们后世取了个名字叫“气厥”。里面的四味药是柴芍枳草,是疏理肝气的。所以张景岳在张仲景四逆散的基础上,加了三味药:陈皮、香附、川芎,名曰柴胡疏肝散,治肝气犯胃的胃痛。另一个方子是桃红四物汤,这是活血祛瘀的。
血府逐瘀汤由两个方组成,一以疏理肝气,一以活血祛瘀,它叫血府逐瘀。这个血府是指胸膈,如果没有四逆散怎么能到胸膈呢?里面还有两味药一味桔梗,一味牛膝,升降气机。
方剂组成:桃仁 、红花、川芎、 当归、 生地、赤芍、枳壳、甘草 、柴胡、 桔梗、牛膝
方剂特点: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原文用:原书主治《医林改错》卷上:“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日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总结与反思1、血府逐瘀汤在现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2、对经方个体化应用的思考;
3、辨证论治,现有辨证准确才能有治疗准备;
4、前人对方剂的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